2016-04-23_161654.jpg

我国创建最早的一所铁路中学是天津扶轮公学第一中学,简称天津扶轮中学 ( 今天津铁路一中 ) 。该校 1918 年 11 月 4 日开学,校址在河北区五马路北头,首任校长是顾宝埏。

1918 年 1 月为解决铁路职工子弟“失学甚多”及入学困难的问题,京汉、京奉、京绥、津浦四路职工联合发起组织了“铁路同仁教育会”,会长为叶恭绰、董事有詹天佑等 12 人,着手筹办铁路沿线职工子弟中学,并定学校总名为“扶轮公学”。该校曾公开招标由天津振元木厂承建,建石头楼房两座,全部用青石砌筑,为天津罕见之建 筑。校内设备完善,南楼为教学楼,北楼为学生宿舍楼,有礼堂、阶梯教室、理化实验室、音乐教室、手工作业室、餐厅、盥洗室等。 1922 年 5 月天津扶轮公学收归交通部管辖,更名为“交通部扶轮第一中学校”,旋即改为“交通部部立天津扶轮中学校”。 1928 年起,初中改设双轨制,高中分普通科与商科,在校学生数约 400 名。 1937 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天津,学校被日军占为陆军医院,部分教职员转移大后方。 1940 年由张新虞校长在湖南冷水滩筹备复课。之后,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扶轮中学沿湘桂、黔桂铁路边撤退、边办学,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该校校友赵大年曾以此题 材写了长篇小说《大撤退》。 1945 年春节,学校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于 1946 年 11 月 4 日复校。

新中国诞生后改称“天津铁路职工子弟中学”, 1964 年改称“天津铁路一中”。该校师资力量雄厚,国文教员董秋芳、王余杞是天津现代著名作家,曾创办文学月刊《当代文学》。该校特别注重中文、英文、数学等基 础课教学。陈省身说过:“我的数学事业是从扶轮开始的。”该校还特别重视体育活动,扶轮中学篮球队 1928 年在华北地区篮球赛中获中学生组冠军。该校师生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 1936 年 6 月,该校学生中诞生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有党员 15 人,是当时天津中共地下党在大中学校中最大的组织。

该校毕业生中人才济济,除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外,还有清华大学教授陶葆楷、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姜思毅、中国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等。

学 校 沿 革

民国七年(1918 年)二月,京奉、津浦、京汉、京绥四路员工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北京成立。交通部次长(时任交通总长曹汝霖)叶恭绰⑴为会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 关庚麟⑵为副会长,徐世章⑶(时任交通部次长)、詹天佑⑷(时任总工程师)、施肇曾⑸(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周自齐⑹(前交通总长)、徐廷爵⑺、王景春 ⑻、任凤苞⑼、丁士源⑽、陈梦雄、孙鸿哲(1932年任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方仁元、龙学競⑾为董事。随即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 在“四路” ⑿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是年夏,铁路同人教育会借用位于吕纬路与五马路交口处属于津浦铁路局的一块地基用于创建子弟中学,即天津扶轮公学第一中学。这是 我国铁路创办最早的一所员工子弟中学。聘请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的顾宝埏(赞延)先生任校长兼算术教员,主持建校工作;同年10月,学校面向“四路”员 工子弟招生,首届招收新生2个班共80人(男生),聘请职员兼教员11人,11月4日开学,实行“壬子癸丑学制”(旧四年制中学),前两年为普通科,后两 年分为文、理、商等科。经投标,由天津振元木器场承建的两座校舍楼分别于民国八年(1919年)和十年(1921年)建成投入使用,南楼为教学楼,北楼为 办公兼宿舍楼,两楼均用青石条砌成,至今仍为该校标志性建筑。两楼于1993年被天津市河北区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