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国一直没有地学研究组织,也没有这方面的刊物与专著,而日本却早在1879年便成立了地理学会;除此之外,自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这些自然激起了中国地理研究学者的愤慨。地理研究学者知道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19世纪末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而当时天津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在经济、教育、艺术等领域均走在前面,已形成了很好的发展科学、崇尚教育的氛围,因此吸引了一大批爱国学者来天津工作。
1909年9月28日,一批学者、名绅,聚集在中国天津河北区(现天津美术学院附近)的一个院落里,组织成立了一个学会,以此来推动中国地学研究与学术的发展。对此,1909年9月29日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开会纪闻”的一则短讯称:“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两点,中国地学会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本会事务所召开初次大会,到位者五十余人。会议公推投票决定:(一)总理傅增湘;(二)会长张相文;(三)编辑部长白毓昆……”
中国地学会建立后,很快与国际上的一些地学会建立了联系,开展了正常的学术活动,如1910年元月邀请德国学者德瑞克博士来津作学术演讲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10年,中国地学会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地学杂志》,目的是“注重于民生之消长,物产之盈虚,疆域之沿革”。《地学杂志》包括图迹、论丛、邮筒、本会纪事、图书介绍等栏目,多载经济地理方面的文章,其中以水利、交通、物产为重点。政治地理则注重于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自然地理刊载了关于气象气候、地形、水文方面的文章,以及调查报告和考察探险文章及地图等,是我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文献。1910年2月创办的会刊《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刊登的论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多领域。该刊至1937年停办时,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
登录后台 查看权限